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(50张)八年级语文上学期随堂精美课件(部编版)

新课导入

中国有句俗话:得民心者得天下。在中国历史上,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,你能列举几位呢?孟子一生满腹经纶,不在其位而谋“仁政”,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。这节课,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孟子的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。

作者简介

孟子(约前372-前289),名轲,字子舆,战国中期邹国(今山东邹县东南人),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。是著名的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,孔子学说的继承者,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。

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,发展为仁政学说,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。(仁政、王道)

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,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。

作品简介

《孟子》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,是儒家经典之一。

《孟子》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,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,气势磅礴,议论尖锐、机智而雄辩,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。

孟子继承孔子的学说,在政治上主张实行“仁政”,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,君王要“与民同乐”,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,生活有保障。

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,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。当时,各大国之间“争地以战,杀人盈野;争城以战,杀人盈城”;统治者是“庖páo有肥肉,厩jiù有肥马”;人民是“仰不足以事父母,俯不足以蓄妻子,乐岁终身苦,凶年不免于死亡”。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,孟子最早提出了“民贵君轻”的主张,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;提出残暴之君是“独夫”,人民可以推翻他;强烈反对不义战争,认为只有“不嗜杀人者”,才能统一天下。

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,他到处游说,宣扬他的“仁政”“王道”,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发“仁心”上,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,从而使天下归顺,达到成就王“黎民不饥不寒”的目的。这些都反映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前代政治家提出的民本思想,对于恢复经济,发展生产,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,有一定的作用。

战国中期兼并战争激烈,孟子在孔子的“仁”学基础上,提出了系统的“仁政”学说,主张行“仁政”以统一天下,曾游说梁、齐等诸侯国君,均不见用。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。

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,保存在《孟子》一书中。《孟子》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,记述了孟子的言行、政治主张、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。

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,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。

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选自《孟子•公孙丑下》是一篇简短的论说文,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,指出民心所向,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,突出“人和”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,体现了孟子的“仁政”思想。

资源下载
下载价格2
VIP 5折、终身VIP免费升级VIP
立即购买
免登录下载,游客直接点击立即购买 课件均可wps或msoffice进行编辑修改保存
原文链接:https://kejianba.com/10956.html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0
显示验证码
没有账号?注册  忘记密码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