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习目标
1.准确、流利地朗读、背诵、翻译课文;
2.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;
3.初步赏析课文,能根据文意划分课文,概括出各部分的主要内容。
学习重点
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。
学习难点
理解文意,划分文章结构。
作者简介
陶渊明 (约365—427),名潜,字元亮,私谥“靖节”,世称靖节先生,浔阳柴桑(今江西省九江市)人。东晋伟大的诗人、辞赋家。少时颇有壮志,博学能文,任性不羁。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,官场黑暗腐败,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。他曾做过小官,但因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,而弃官回乡归隐田园。后人称其为“五柳先生”。
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(421年),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,隐居民间已经十六年。 当时正处于东晋末期,战乱纷呈,陶渊明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,拒绝同刘裕政权合作,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,对人民的愿望有着切身体会,于是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世界,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愿景。 本文选自《陶渊明集》,原是《桃花源诗并序》前面的小序,后来独立成篇,以“记”为题成为传世名篇。
“桃花源”是作者理想生活的蓝图,点明了本文的写作对象。“记”是古代一种文体。标题简洁明了,交代了本文的体裁和写作对象。
写法借鉴
1.以虚讽实。
虚构“世外桃源”以寄托政治理想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。
2.虚实结合。
真实的历史人物(刘子骥)和虚构的故事,准确的朝代、年代和无可追寻的地点,使得本文的情节亦真亦幻、若虚若实、扑朔迷离、奇趣无穷。
3.语言生动简洁,朴素自然。
整篇文章看似轻描淡写,却使人物、景物历历在目,令人神往。
4.详略得当。
文章第一、四、五段简写,因为是故事的开头、结尾,只和故事的传奇性有关。
第二、三段详写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,渔人跟桃花源中人的谈话内容,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与世隔绝的理想的社会画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