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简介
韩愈(768年-824年12月25日),字退之,河南河阳(今河南孟州)人, ,自称“郡望昌黎”,世称“韩昌黎”、“昌黎先生”。唐代中期官员,文学家、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政治家 、教育家。
长庆四年(824年),韩愈病逝,年五十七,追赠礼部尚书,谥号“文”,故称“韩文公”。元丰元年(1078年),追封昌黎伯,并从祀孔庙。
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,被后人尊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首,与柳宗元并称“韩柳”,有“文章巨公”和“百代文宗”之名。后人将其与柳宗元、欧阳修和苏轼合称“千古文章四大家”。他提出的“文道合一”“气盛言宜”“务去陈言”“文从字顺”等散文的写作理论,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。有《韩昌黎集》传世。
坎坷却又壮阔的人生境遇—成长艰辛
早孤,由兄嫂抚养。
大历三年(768年),韩愈出生。他的祖辈都曾在朝或在地方为官,其父韩仲卿时任秘书郎。韩愈三岁时,韩仲卿便逝世。他由兄长韩会抚养成人。大历十二年(777年),韩会因受宰相元载牵连,贬韶州刺史,到任未久便病逝于韶州任上。韩会早逝后,韩愈先是随寡嫂回河阳原籍安葬兄长,但却不得久住,只得随寡嫂郑氏避居江南宣州,韩愈这一时期便是在困苦与颠沛中度过的。 韩愈自念是孤儿,从小便刻苦读书,无须别人嘉许勉励。
你知道为什么韩愈会位于唐宋八大家之首吗?
不仅仅是因为他对于古文,即先秦两汉时期散文的推动,更主要是因为他对自己的主张够坚持。当时主流社会盛行的是骈体文,文风奢靡,用词华美,没有内容和思想,华而不实。韩愈主张学习古文,强调内容和形式统一,即文风要古朴,同时还要有独创性,文章要反映现实,“不平则鸣”。所以他的语言直率大胆,气势雄伟,慷慨激昂,说理透彻,逻辑性强,自然流畅。
与当时写文风格相冲,被排斥,屡屡不得志。幸而在第四次参加科举考试时遇赏识之人终于考上。
贞元十九年(803年),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。当时关中地区大旱,韩愈在查访后发现,灾民流离失所,四处乞讨,关中饿殍遍地。目睹严重的灾情,韩愈痛心不已。而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,谎报称关中粮食丰收,百姓安居乐业。韩愈在愤怒之下上《论天旱人饥状》疏,反遭李实等谗害,于同年十二月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。
元和十二年(817年)八月,随宰相裴度出任淮西。 韩愈曾建议裴度派精兵千人从小路进入蔡州,必能擒拿吴元济。裴度未及采行,李愬sù已自文城(今河南唐河)提兵雪夜入蔡州,果然擒得吴元济。三军谋略之士,无不为韩愈惋惜。后,韩愈又对裴度说:“如今凭借平定淮西的声势,镇州王承宗可用言辞说服,不必用兵。”他便找到柏耆(qí)。口授致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的书信,叫柏耆执笔写下后,带上书信进入镇州晓喻王承宗。王承宗摄于兵威,就上表献上德、棣二州,表示服从朝廷。
元和十四年(819年)正月,唐宪宗为了祈求长寿,派使者从法门寺里把佛骨迎进皇宫供奉三天,并下令长安各大寺庙轮流展出佛骨,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。上至王公贵人,下至平民百姓,争先恐后迎拜佛骨,向寺庙捐献财物,甚至不惜弄得倾家荡产。韩愈不顾个人安危,毅然上《论佛骨表》极力劝谏,驳斥“迎佛骨之荒谬”,言“佛不足事”!更是怒怼宪宗,高寿者非因信佛;信佛者常多祸乱。认为供奉佛骨实在荒唐,要求将佛骨烧毁,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。宪宗览奏后大怒,要用极刑处死韩愈,裴度、崔群等人极力劝谏,宪宗却仍愤怒。一时人心震惊叹惜,乃至皇亲国戚们也认为对韩愈加罪太重,为其说情,宪宗便将他贬为潮州(瘴疠(lì)之地)刺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