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课导入
从小学到初中,我们学过不少鲁迅先生的文章。在他的小说中,看他用无数鲜活的形象展现那个时代的“呐喊”与“彷徨”;在他的散文里,与他一同在“朝花夕拾”中回忆过往。今天,我们将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,看他如何将手中的笔,变成抨击敌人的枪。
作者简介
鲁迅(1881—1936),原名周树人,字豫才,浙江绍兴人。
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、思想家、革命家,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,也是我国新文化战线上的一面光辉的旗帜。1918年5月,他第一次以“鲁迅”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《狂人日记》。作品有小说集《呐喊》《彷徨》《故事新编》,散文集《朝花夕拾》,散文诗集《野草》,杂文集《热风》《坟》《二心集》《华盖集》等。
写作背景
本文写于1934年9月25日,时值“九一八”事变和“七七”事变之间。当时,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,又向关内步步进逼,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。帝国主义的奴役与中国古老的封建传统相结合,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力受到了极大的摧残,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。1934年8月27日《大公报》社评《孔子诞辰纪念》哀叹:“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,既已荡焉无存,不待外侮之来,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。”针对这种论调,鲁迅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。
原文链接:https://kejianba.com/14474.html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